2020年1月7日,威馬創始人沈暉隔空喊話理想二股東王興,“威馬一定會是造車新勢力TOP 3之一。”
一時間引起行業熱議,彼時威馬的市場表現,在一眾新勢力中僅次于領頭羊蔚來,這也讓沈暉有足夠的底氣“反駁”王興。
不過,現在回過頭來看,不由感到一股莫名的悲壯。
短短一年半不到,一切都隨雨打風吹去。威馬不但徹底地失去了第二名的位置,甚至連進入新勢力銷量TOP 5也成了一種奢望。以4月份最新的交強險上險數據為例,威馬僅賣了2,223輛,不及蔚來三分之一,不及理想、小鵬五分之一,甚至被零跑、哪吒之流反超。
和頭部的蔚來、理想、小鵬相比,如果再將單車售價因素考慮進去的話,威馬的情況還會更糟糕一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威馬在短短一年多時間經歷了“天地板”?與此同時,隨著行業馬太效應的加劇,吉利極氪、長城沙龍、長安阿維塔、上汽R、智己一眾傳統車企培養的“好手”以及小米、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的入局,足夠擁擠的電動車賽道還有威馬的容身之地嗎?畢竟,中國市場從來不缺高性價比品牌,多一個少一個的影響不會很大。
![]()
![]()
1、銷量亞軍不過是虛假繁榮
從2019年的市場表現看,威馬全年以16,876輛的成績位列新勢力銷量榜第二名,大有“蔚來一家之下,萬家之上”的意思。
不過,從競爭對手的產品節奏看,當時理想ONE 2019年有效銷售時間僅有半年左右,蔚來、小鵬均未進入強產品周期。比如,蔚來的主力車型ES6當年僅有半年交付期,EC6甚至還未發布,可即便如此,單車達到威馬2-3倍的蔚來仍以巨大優勢成為當年新勢力銷量冠軍。
當時的小鵬則僅有G3一款產品(補貼后售價14.68-19.98萬元),和威馬同處低端賽道,市場表現基本相當。不過隨著2020年下半年P7的到來,G3已經淪為小鵬的“邊緣”產品,從2021年Q1的營收數據看,G3僅占小鵬汽車銷售收入的20%-25%。
如此來看,當時威馬的銷量亞軍并無含金量可言,更像是虛假繁榮。這里,還有個有趣的背景,2019年威馬曾有過“挑戰10萬輛年銷目標”的豪情壯志。
更可怕的是,威馬,至今沒有開拓第二個可觀的增量來源,超過90%以上銷量以及絕大部分收入仍來自EX5,這也就不難理解其走出“天地板”的銷量走勢。而這,也是當前其與蔚來、小鵬漸行漸遠的主要原因。
2、尷尬的低端市場定位
在過去多個公開場合,包括創始人沈暉在內的威馬高管一直強調威馬“科技普惠”的品牌理念,即將一些高科技的技術配置用合理的價格下放到入門車型,讓更多的消費群體可以享受到。
“科技普惠”,還可有有個更直白的講法——性價比,只是前者更好聽一些。當然,這也是由威馬的產品定位決定的。
乍一看,這樣的產品邏輯可以很好地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但,采用這種策略的威馬有著天然的缺陷。首先汽車是個以規模性著稱的行業,在品牌、技術能力俱備的前提下,只有獲得足夠大的規模效應,才能持續地降低生產制造成本,進而通過價格優勢贏得市場。
這意味著峰值年銷量不過1.7萬輛(2020年上險數)左右的威馬,很難走通這條路,畢竟傳統車企動輒擁有超過數十萬輛、甚至上百萬輛的銷售規模。另外,即便單拎出來電動車業務看,采用了和威馬相似打法,但渠道、體系能力更強的廣汽埃安、長城歐拉,銷量規模也倍數于威馬。
從這個角度看,從中低端市場切入的策略并不適用于所有車企,尤其不適用體系能力較弱的造車新勢力。
再來看威馬的產品定位,從其去年提交的科創板輔導總結報告大概可以算出(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16.8億,銷量為1.4萬輛左右),威馬的單車平均售價在12萬左右,而且這是一般來講汽車銷售收入不可能是營收的全部構成,這樣算的話威馬單車價格會更低。
而作為對比,實現市場突圍的新勢力TOP 3蔚來、小鵬、理想,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與其精準的市場定位密不可分。其中,頂流的蔚來主打高端純電動市場,單車平均售價超過43萬,遠超特斯拉;小鵬則依靠中大型轎車P7成功翻身(定位中低端的G3并未取得實質成功),單車售價也來到了21萬左右,躋身中高端品牌序列。而采用差異化動力形式的理想,同樣主打30萬以上高端SUV市場。
如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且只有在中高端藍海市場,新勢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3、中高端轉型受阻,新產品W6預冷
似乎看清了這一點,威馬也開始嘗試向中高端市場轉型。
4月16日,錯峰上海車展的威馬帶來了全新SUV——W6,新車補貼后售16.98-25.98萬元,是當前威馬定位最高的一款產品。
上市發布會當晚,創始人沈暉甚至喊出“威馬必須背水一戰”。一般來講,企業一把手不會隨便喊出這種略顯悲壯的口號。但在持續不振的銷量面前,這位曾主導過收購沃爾沃的吉利前員工,顯然已經有些“失態”。
換個角度看 ,這也可以理解為威馬已經認識到當前轉型的緊迫性,并急需在市場、品牌層面取得突破。不過“廉價新勢力”的帽子一旦戴上,就不是那么容易摘掉的。
從產品素質看,W6車身長度不過4.62米,軸距也僅超出EX5 12mm(2715mm),主銷車型續航為520km。和定位相近的同級暢銷車型廣汽AION V相比,新車在多個重要參數上均不占優勢,比如后者軸距高達2830mm、NEDC續航更是達到600km。至于威馬所宣傳的W6率先達到L4級無人駕駛技術,更像個鬧劇,畢竟全球首款L3自動駕駛車輛本田Legend也僅于兩個月前才獲得法律許可。
如此,W6這樣一款款造型相對平淡,身上并沒有多少中高端產品應有質感可言,被網友戲稱為“大號”EX5的緊湊SUV,自然很難獲得市場認可。4月份數據顯示,W6上險數僅有250輛。
盡管不從能一個月的市場表現,對威馬W6蓋棺定論。但市場競爭是殘酷的,如果接下來兩個月W6銷量還沒有明顯起色,那么這款威馬給予厚望的產品大概率就泯然眾人矣了。而一旦W6折戟沉沙,威馬就很難拿到下一輪電動車市場競爭的門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