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靈活,亦是靈活的堅持。
在參加完豐田中國智能化電動化體驗北京站交流活動之后,這種感覺愈發強烈。
作為當前全球新能源轉型最為前列且挑戰性最強的市場,在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這是一條十分管用的方法論。提及者多,但真正能夠從體系化乃至戰略戰術層面都有縱深布局的品牌,卻并不多。豐田既是其中一位。
中國汽車市場挑戰性大,在于在新能源轉型的速率快,深度強,以及要在快節奏的發展中還要堅持長期主義。但這也說明,機遇更大。
在新能源化正在向著質變轉型的關鍵時期,新勢力們看似已經占得了先機,但實際上無論從資本的厚度,還是布局的視野來看,依舊被諸多現實因素所束縛。這也就造成了新勢力們“僅限于”在國內風生水起。而作為全球布局的車企,豐田想要的,是如何在新能源轉型中繼續全球領軍的身位。
【中國式推進中國化】
今年4月,豐田現任社長佐藤恒治上任后提出了新體制經營愿景:繼承“以商品和地域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向著以研發純電動車為中心的移動出行公司進化。
在這一愿景下,中國市場顯然是最重要的一個市場。甚至于未來豐田在全球的發展,都將來自于中國市場所進行的助力。因此,豐田的新體制經營愿景在中國市場還需加上一個“中國式”的標簽。
在“中國式”標簽的背后,可以總結為兩個層面上的打法改變。其一,是從在地調校到現地研發。其二,是圍繞中國市場所呈現出的電動化、智能化與多樣化向移動出行公司進化。
首先來看第一點。
以往豐田在中國市場采取的是從全球導入然后進行適應中國市場的調教工作。盡管也有針對于中國市場開發的特定車型,但其本質上依舊還從屬于豐田的全球體系。對于希望“制造更好的汽車”的豐田而言,前者或許是不會出錯,但實際上還可以做到更好。因此,豐田“中國式”的轉變,就在于打破壁壘進行現地化獨立研發。
一個里程碑的時刻,來自于今年8月1日。豐田在中國最大研發基地“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正式更名為“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簡稱“ IEM by TOYOTA ”)。這也表明了本土化研發已經進階到一個全新階段。
實際舉措上,不僅是,豐田在中國的3個合資公司(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 的研發中心的工程師將打破組織壁壘加入到IEM by TOYOTA 主導的研發項目中。同時,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也將強化全方位電動化車輛(BEV、PHEV、HEV、FCEV)的本土研發,以及打造更適應中國道路實際狀況的自動駕駛技術。并且,在制造端產業鏈方面,豐田也正在擴寬朋友圈,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帶來更優質更符合中國市場的產品。
從邏輯上看,當豐田進一步展開了本土研發的新階段,基于中國市場所進行的電動化、智能化、多樣化進化也成了水到渠成。
就像豐田汽車執行董事、中國本部本部長上田達郎此前所說:
“未來,豐田在中國,不再是把日本、美國比較暢銷的車輛做一些改變。在中國進行銷售,能夠對總公司有一些收益的貢獻,以及減少總公司在研發費用上的一些投入。而是利用中國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引領全球的優勢,希望豐田在中國的發展可以引領整個豐田的發展。”
中國市場的優勢在于,對于新能源轉型和智能化轉型的支持力度,以及推進深度。
這就對BEV、PHEV、HEV、FCEV的本土化研發提供了最為強力的支持。以氫能源為例,豐田目前已經在中國設立了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FCTS生產銷售公司,豐田首個在海外落地的研發生產基地也將于2024年4月投產。在智能化方面,豐田也將打造數字化、智能化、AI定制化的全新豐田智能座艙。并且通過與小馬智行的合作,開啟豐田自動駕駛的全新階段。
曾經,中國市場是先進產品的輸入地。如今,隨著新能源與智能化的發展,中國市場已經通過強大的行業前瞻性,將成為先進產品與技術的輸出地。以“中國式”打造和推進產品的“中國化”,實際上也是以一種領跑的姿態,促進豐田在全球布局上的深化發展。
【戰略定高位,戰術做精銳】
如果說“中國式”與“中國化”是一種戰略上的定高位,那么產品的付現就代表著豐田要在戰術上做到精銳。
何為精銳?這里面我們需要理清一個思路,既精銳并非代表擁有最為惹眼甚至前衛的技術,但一定是要經過市場檢驗且具備更好體驗。
對于豐田而言,“制造更好的汽車”就是通過豐田制造標準,帶給用戶在使用上的喜悅和放心。
首先,是豐田引以為傲的混動技術。目前第五代智能電混雙擎車型已經入局。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實現了電驅性能的全面進化。目前市場對于混動的需求,已經完全從曾經的注重油耗,變成了“全都要”。因此,第五代智能電混雙擎技術就在帶來了更迅速的動力響應、更經濟的油耗以及更持續的加速性能。讓用戶在全場景全速域下都能夠感受到進階的混動駕駛樂趣。
其次,是智能化的全面升級。這主要體現在T-Pilo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Toyota Space智能座艙、Toyota Connect智能互聯所打造的全方位智能化體驗。
T-Pilo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特點在于通過預碰撞安全系統、預判式主動駕駛輔助系統等功能的加持,不斷擴大檢測范圍與多樣場景的應對,更了車內成員更為全面的保護。并通過卡羅拉、雷凌等車型的搭載,在用駕駛輔助“秀高端”的今天,做到了“科技平權”。
Toyota Space智能座艙與Toyota Connect智能互聯,則是在智能化轉型的大背景之下,通過車內智能生態的構建,來滿足用戶更加多元的車內智能體驗訴求。尤其是前者,是由中國工程師團隊打造,為中國消費者企劃研發。通過智能設備的無縫應用、AI助手個性化定制與車內大屏應用的拓展,而帶來全新的智能體驗。在本次的體驗會上,我們也看到了下一代Toyota Space智能座艙概念演示版本,也由此看到了豐田對于今后智能座艙打造的思考。
另外,在自動駕駛與氫能源商用車領域,豐田同樣有著完備的準備。今年8月4日,豐田中國與廣汽豐田正是與小馬智行成立合資公司,率先在中國推進Robotaxi的商業化落地。在本次的體驗會現場,我們也實際體驗了搭載小馬智行自動駕駛系統的雷克薩斯RX,并靜態參觀了搭載了下一代自動駕駛系統的廣汽豐田賽那。而根據豐田規劃,下一步還將繼續深化與小馬智行的合作,并正在計劃提供bZ4X的自動駕駛出租車。
在氫能源方面,我們本次也見到了基于福田客車打造的氫能源客車,以及本土化研發打造的TL Power燃料電池系統。盡管在一段時間內,氫能源還處于探索市場的階段,但從建立日本海外首個氫燃料電池專用工廠,到面向商用車市場的產品落地,可以預見的是,在氫能源大規模應用領域,豐田也以豐厚的技術儲備,實質上占據了先機。
因此,通過在新能源領域與智能化方面的全面布局,豐田在中國當下的“內卷”市場中,也以精銳的戰術為即將帶來的行業進一步轉型積攢了先期的勢能。盡管,當下新勢力們依舊強勢,但在長期主義布局上,顯然豐田是具有優勢的。接下來,我們要看的就是,豐田如何以全新的姿態打開局面。
【總結】
作為全球性車企,豐田的打法是在靈活中保持了堅持,這并非“跟進式”的改變,而是一種在堅持中的創變。并通過從產品技術的全面布局,與產業鏈上下游深化聯動,而達成的一種持續進化的狀態。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同時也是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中國市場的風向可以說正在改變著全球汽車市場的動向。把中國作為最重要市場,并通過在中國市場的深耕,賦能至全球,既是豐田在戰略上的向新,更將助力豐田實現轉變為移動出行公司的愿景。
繼承與進化,將是未來豐田一直的命題。當然還可以加一個“持續”的前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