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零跑,又給行業來了一波震撼。
在9月份以6.6萬交付量創造了新勢力單月交付紀錄后,10月的零跑以70289臺,同比增長84%,再次刷新了自己創下的紀錄。
這也是自今年3月成為新勢力交付冠軍之后,零跑連續第八個月登頂。并且也連續兩個季度毛利率轉正,成為第二家達到半年度盈利的新勢力造車企業。
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也在10月銷量視頻中,第一時間分享了戰績。
尤其提到:“感謝百萬零居們的信任和支持”。的確,比單月銷量紀錄更重要的,其實一直都是銷量的“持續性”。
而在銷量“持續性”背后,則是在價格戰持續膠著的當下,為什么零跑能夠跳出很多車企都深陷的“沖量既虧損”、“盈利轉正”這兩個核心難點的束縛?
這個答案絕非我們隨口而出的“性價比優勢”,而是還有著更深的內部邏輯。
【自研與精算】:
雖然零跑車系以價格優勢見長,但絕不能粗暴的認為,零跑是“低價走量”。
相反價格的背后,則是以“全域自研”為核心的成本控制。此前,朱江明也不止一次強調,自研技術不是炫技,而是成本控制的底層邏輯。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零跑已經做到了整車65%的核心零部件都是自研自造。覆蓋電池、電驅、智能座艙、智駕系統等關鍵領域。也就是說,零跑把影響一臺車成本,且易受外部波動影響的部分,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這種深度垂直整合,就讓零跑跳出了外部供應商的議價區間。
比如,一些要用低價沖量的品牌來說,低價就意味著要對供應鏈壓價。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降本既降質。同時,當供應商提高價格時,車企也面臨著成本提升,盈利降低。
所以,零跑的這種深度垂直整合,就意味著降本不降質,且保證盈利。
當然,如果說自研是“降本”,那么架構上的創新就是“提效”。比如,零跑的LEAP 3.5技術架構,在B系列上能夠做到88%的零件通用率。要知道,行業內的平均水平是60%-70%。如此的差異,必然會節約非常可觀的成本。
這就帶來兩個更直接的利益點:其一,一些需要大規模集中采購的零件,零跑就有了面對供應商時更主動的講價權。其二,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成本,也能在大規模的“上車”中快速攤銷,進一步拉低成本。
而且在技術上,LEAP 3.5就采用了“四域合一”。動力域、智能駕駛域、智能座艙域和車身域整合為“艙駕一體”的中央域控。這就相比傳統架構減少了域控制器的數量,硬件成本也大幅降低。此外,高通8295+8650的組合,也提高了算力和系統響應速度。做到了“花錢更少,性能更強”。
技術層面之外,零跑的“輕資產運營”也與其他車企有很大不同。例如廠房,零跑會盡量采用租賃廠房而非購買。以此來減少固定資產投入對現金流的影響。也就是說,零跑其實就做到了“把錢都花在了刀刃上”。
而技術自研,成本控制和高效運營所呈現出的,就是零跑在產品上所具有的“靈活性”。
像在售的B01,B10,C10和C16等主力車型,都有純電和增程的雙動力選擇。這就最大程度上增加了其在市場中的占有率:限牌城市買純電,不限牌地區買增程。同時,還對主流的10-20萬區間做到了產品覆蓋。
這也就是為什么零跑目前的B系列和C系列,每個月都能有接近過萬銷量的原因。
此外,零跑還有著很多新勢力車企,在用戶層面的“心理優勢”。2024年零跑和Stellantis集團成立零跑國際合資公司,不光是把布局和供應鏈做到了國際化,更是通過“合作背書”,打消了用戶對于新勢力“會跑路”的顧慮。
所以,零跑的每一步,其實都處在一個精密計算的邏輯之中。換句話說,就是零跑其實是一個時刻以直接和高效作為內驅力的品牌。是在用一種“減法”,再不斷的給銷量和效率,做加法。
【新的銷量空間】:
在下一階段的產品布局上,零跑也走的是精準發力的路線。而且是瞄準了當下用戶還未被滿足的細分需求。
就在前不久的10月,零跑發布了旗艦D平臺以及首款車型D19。這也標志著零跑進軍豪華市場的思路,也非常清晰:不把品牌強行拔高成“豪華品牌”,而是用豪華體驗,來做價值上的重構。
從寧德時代電芯、雙 8797 艙駕一體芯片、孔輝雙腔閉式空懸等配置,再到邀請費翔擔任代言人,既用技術實力打破 “平價新勢力做不好豪華車” 的偏見,又以國民度觸達到高端用戶。
這就讓品牌本身和用戶的關注點,就都落在了產品究竟能帶來什么體驗。由此讓零跑的品牌向上做到了踏實且言之有物。
當然,零跑的布局不止于此。在11月,瞄準泛95后年輕群體的Lafa5也要開始預售。和之前專攻于家庭用戶的B和C系列不同,Lafa5要用運動轎跑的定位,去切中Z世代年輕人對個性的追求。但這種個性又不是一種偏激化的表達,而在是零跑本身的“平衡感”,去對個性進行放大。
這樣的好處就是,既讓零跑有了個性,也讓Lafa5依舊能夠有足夠大的受眾面。
除此之外,在即將到來的廣州車展上,定位智能競品長續航SUV的零跑A10也將亮相,用“長續航”、“智能”與填補入門級的市場中,“實用與品質難兼顧”的空白。
所以,這三款新車的布局邏輯清晰:從豪華旗艦到年輕運動,再到通勤代步,零跑并非簡單羅列車型,而是以 “不同用戶群體的核心痛點” 為錨點,逐步完善產品矩陣,為持續領跑儲備勢能。
【總結】:
單月交付破7萬,連續八個月新勢力銷冠,零跑的成績,絕非偶然。
在新勢力里,比當銷冠更難的是,如何當一個能構建持續競爭力的銷冠。畢竟,曾經的某些新勢力銷冠,如今不是身位失守,要不就是品牌接近“消失”。
而零跑則用自己的務實,避免了,當前很多新勢力陷入的 “燒錢沖量”“爆款依賴” 的浮躁中。以 65% 的自研率掌握成本與技術主動權,避免被供應鏈 “卡脖子”;以雙動力、產品形態,精準匹配用戶分化需求;以細分市場深耕,而非盲目擴張,確保每款產品都能形成銷量支撐。
這種打法,不僅讓零跑能夠“穩定領跑”,實際上也是給整個新勢力提了個醒:別再不計成本與后果的野蠻生長了,也別迷信短期爆款了,而是要把技術扎深,把成本算精,走一條踏實干事,不浮躁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