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前設計師Frank Stephenson評論XM的視頻我看了。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作為一名在母親的2002ti后座上長大的寶馬前設計師,以他現在的歲數和他這些年的經歷,其實是很難接受XM這種比較前衛的設計的。我們應該能夠理解他這種心情——年紀越大,對于年輕人搞出來的東西就越難接受。對下一代人的種種都看不上眼,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人的年紀大了都會這樣。
![]()
當然對于他來說,既然想成為一名網紅,說話的時候夸張一點才能吸引更多的關注吧,所以我能理解他為什么會這么說。
![]()
![]()
![]()
不過在我看來,寶馬的XM在設計層面確實做得沒有那么完美,當然也沒像Frank描述得那么差勁。可以看得出,寶馬還是想探索點兒新東西。在視頻中,Frank對此也是認可的——即便他認為這是為了新而新。
![]()
想創新并不容易。就像2001年由克里斯?班戈設計的第四代7系(E65)剛剛亮相的時候,幾乎所有評價都很負面,人們覺得寶馬就應該是性感的、優雅的,班戈的設計好像和性感與優雅完全沾不上邊;不僅僅是寶馬,當年雷克薩斯激進的型面設計剛出來的時候也一樣,大家都驚訝于雷克薩斯居然敢這么搞?!還有奧迪的大嘴設計,剛一露面也是被各種口誅筆伐。但是最后的結果如何?這幾個品牌在商業上都非常成功。一旦成功了,大家就再也不說丑了,紛紛開始效仿。
![]()
所以我認為XM是寶馬的又一次創新,這并沒有錯。既然大家都承認現階段的汽車設計正在進行一個大的轉型,有時候不按套路出牌,說不定更能符合年輕人的口味。事實就是如此。換了你當寶馬的設計師,你會怎么辦?
![]()
另外XM現階段還是一臺概念車。既然是概念車,那就更沒有什么好指責的了。概念車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嘗試——甚至故意做得比較過分,然后看看大家有什么反應。當然概念車又分很多種,但我認為XM就好像寶馬故意往水池里扔塊石頭,看看能激起多大的浪花那樣,它起到的作用就是吸引關注、引發討論的。
![]()
我還注意到Frank批評了XM的設計比例問題。歐洲設計師一直非常強調比例的重要性——其實經過這么多年的推敲,設計師對于比例的打磨幾乎到了極致,大家都認可的、經典的比例在短期內基本已經定型了——傳統動力的經典的三廂轎車的比例該什么樣、SUV的經典比例該什么樣、典型的GT跑車比例又該什么樣……這些傳統動力典型車型的比例,基于既有的成熟技術與總布置限制,幾乎在短期內很難有大的突破了;而與此同時,因底盤、動力和總布置帶來的巨大改變,一大批電動智能車正在不斷嘗試比例上的各種突破,這對傳統動力車型比例設計的創新要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
所以在XM身上,寶馬試圖調整車身的比例,想把比例做得不一樣,這個行為本身是非常值得稱贊的——因為這個事情的確很難。寶馬并不是做不出來經典的比例,那么多經典寶馬的設計都非常棒,但我能看到他們是希望在XM上嘗試些新東西——既然是新東西,肯定是不太成熟的——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指責那些還不成熟的新東西,那今后可能永遠也不會有突破和創新了。
![]()
我一般在和車企交流產品設計的時候,總是愛說很遺憾,你的創新不夠。你還能不能再大膽一點?型面上、比例上能不能做點突破?因為我自己非常喜歡看到一些新鮮的東西,我認為但凡是新的思路,即便不那么完美,也比因循守舊要強。
![]()
回到XM的設計上來。它確實沒有達到完美的狀態,例如車尾因后懸相對過長而從側面看上去顯得有點過于沉重,整體設計語言也略顯雜亂,等等——假如量產車是這種狀態,那設計品質方面確實欠點火候。但XM是一臺概念車,有不完善的地方,這很正常。寶馬在設計方面一定有自己的戰略思考,也許現在正處在一個調整和轉型的階段,那就給他們點時間吧。
![]()
至于Frank,我覺得他可能對寶馬這個品牌投入太多、也寄予太多了,真把寶馬當成了自家的孩子,恨鐵不成鋼。但孩子終究要長大、父母也終究要老去,該放手的時候就放開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