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在國家會議中心盛大舉行,五大自研核心技術重磅發布,首款車型小米SU7也在發布會上同步亮相,該車定位“C級高性能生態科技轎車”,是“科技大廠”小米邁入新能源賽道的首次成果落地。這款新車的推出,讓小米完成了從手機行業到汽車行業的重大跨越!也是引領第二個百年汽車發展進程的跨時代創新之作。那么這款備受各界關注的新車究竟有什么亮點呢?下面就帶大家好好盤一盤。
小米汽車五大自研核心技術正式披露
這場備受各界關注的發布會,正式披露了小米汽車五大核心技術——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以及智能座艙的進展突破。從底層核心技術開始,重新定義汽車工業的技術棧。
作為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的底層架構之一,“摩德納”架構五大核心技術包括小米超級電機Xiaomi HyperEngine、小米自研 CTB 一體化電池技術、小米超級大壓鑄 Xiaomi HyperCasting、小米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Xiaomi Pilot以及小米智能座艙Xiaomi Smart Cabin,在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關鍵領域實現了眾多全球第一、中國第一,小米SU7在車型設計,新能源技術,智能科技等方面全面突破,充分展現小米造車的硬核實力,更展示出小米SU7所擁有的超強性能以及前瞻的智能空間與生態科技體驗。為用戶帶來無所不在的先進智能生態。
雷軍語錄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小米汽車是小米集團從手機行業到汽車行業的重大跨越,更是“人車家全生態”完整閉環的關鍵跨越。
雷軍還表示,汽車行業已經100多年,百年賽道無捷徑,“小米決定十倍投入,從底層核心技術做起,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并通過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為中國汽車工業全面崛起而奮斗!”
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是汽車工業與消費電子工業、智能生態的融合,而汽車工業全棧技術的大融合,更是汽車工業新百年進化的必由之路。雷軍表示,融合工業硬科技、智能軟科技、AI全面賦能,小米汽車將全面重新定義汽車工業的技術棧,這將是汽車工業技術范疇的一次重大跨越。
為此,小米汽車從開始就堅持從底層核心技術出發,堅持正向研發、關鍵賽道深度自研,“十倍投入,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目前,小米汽車首期研發投入超100億元,研發團隊共有3400多名工程師,其中在關鍵領域擁有上千名國內外頂尖的技術專家。
理念:“科技×生態”引領,推動智能電動汽車向“移動智能空間”進化
“我們要造的不是一款平庸的車,我們要造的是一輛媲美保時捷、Tesla 夢想之車。”在發布會上,雷軍分享了小米汽車的目標,雷軍分享了小米造車的目標:媲美保時捷和特斯拉,打造汽車工業新時代的夢想之車,做好看、好開、舒適、安全的移動智能空間。
在他看來,汽車已經發展了130多年,一直是“工業之王”,也一直是每個時代“時代精神”最典型的代表。汽車的前一百年,作為出行載具,保時捷就是其中典范;新世紀以來,特斯拉率先開智能電動先河,讓汽車成為了“可移動的計算終端”;而當下,汽車工業全新使命,就是打造“先進的移動智能空間”,這是小米造車的出發點。
所以,小米首車SU7從研發之初到成功量產,完全傾注了小米的造車理念:科技×生態,先進的移動智能空間。
作為極致科技、極致體驗與極致審美“三位一體”的Dream Car,小米SU7定位“C級高性能生態科技轎車”,立足將高性能、生態科技、移動智能空間體驗,三者都做出極致的表現。業內專家表示,小米SU7全面展現了小米“科技×生態”的路徑創新,以及對“移動智能空間”的認知引領。
雷軍表示,智能電動汽車的終極境界是科技跨越、人車合一。只有最先進的科技和最完整的生態,才能夠做到人車合一,在駕控上如臂使指、掌控自由,在智能空間中懂你所想、如你所愿,這是科技跨越到全新階段才擁有的能力。
外型:自然與科學的完美融合 締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設計
小米SU7集結全球頂尖設計師團隊傾力打造,由寶馬全球首位中國設計師李田原,前奔馳德國總部高級外飾設計師仇臻,前寶馬高級內飾設計師Shin共同操刀完成,在汽車工業設計中將自然之美與科學之美相互融合,以杰出的設計才華打造出新能源時代 “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設計”,好看更耐看。優雅動感的車身線條,簡潔流暢且不失力量與層次感的型面,呈現渾然一體的美感,尤其是整車的視覺黃金比例設計,3倍輪軸比,2倍輪高比,1.36倍寬高比營造出歷久彌新的經典車身比例。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小米SU7都擁有遵循自然與科學的設計之美。車頭正面的水滴大燈,捕捉住自然界水珠滴落的瞬間形態,4透鏡12顆像素矩陣式ADB自適應大燈隨光而動,點綴出整車的靈動與精致;車身側面則以精練線條勾勒出極富動感的腰線,兼具優美與力量感;而車尾部極具辨識度的光環尾燈,設計靈感汲取土星光環,以360顆632nm超紅光LED元件組成漸進式動感光帶,將跨越時空的未來感設計與美妙的自然設計融為一體。此外,小米SU7打造出海灣藍、雅灰、橄欖綠三種車身色彩,帶來源于自然、回歸自然的美感體驗。
“全球量產轎車最低風阻”達成者
小米SU7不僅為美而設計,也為駕駛而設計,28度前擋風,17度大溜背以及全車輪廓G4連續曲率,加之無邊框水滴后視鏡與鵝暖石激光雷達設計,歷經1000+數字模型仿真試驗與300+油泥模型調整,模型經過科學的風洞測試,在無數次的精打細磨中造出小米SU7“全球量產轎車最低風阻” ——0.195Cd,兼具極低的能耗與超高的續航表現,并以獨有的經典設計成就高性能駕乘體驗。
同級純電轎車最大前備箱
在空間表現方面,小米SU7的車身尺寸為4997mm×1963mm×1440mm,軸距為3000mm,具有低趴運動的跑車姿態與兼顧多種出行場景的C級大空間,前排豎向乘坐空間1012mm,后排膝部間隙105mm,后備廂容積517L,更有105L前備箱容積,為國內純電轎車之最。
自研9100t超級大壓鑄+環保壓鑄材料技術 72個零件合一
小米憑借自研9100t超級大壓鑄技術——Xiaomi HyperCasting,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自主研發「大壓鑄設備集群」和「壓鑄材料」的汽車廠商。Xiaomi HyperCasting不僅體現了小米汽車在技術和材料研發上的領先地位,更展示了其在汽車制造中對環保、效率和安全性的不懈追求。
9100t大壓鑄設備集群
設備創新方面,該集群設備占地面積840m²,總重量1050t,相當于兩個籃球場之大,鎖模力達到行業之巔的9100t。小米自研視覺大模型質量判定系統,可在2秒內完成檢測,擁有10倍于人工的高效率、5倍于精英的高精度。該技術的運用,使得小米汽車的后地板實現了72個零件合一的壯舉,焊點減少840個,整體重量減輕17%,且生產工時大幅減少45%。
材料研發方面,小米自研高強高韌免熱處理環保壓鑄材料「泰坦合金」,國內第一。通過自研的「多元材料性能AI仿真系統」,小米從1016萬種配方中,精選出最優的合金配方,確保強度、韌性和穩定性的完美結合。值得一提的是,「泰坦合金」中含30%循環鋁,使每個零件碳減排352.53Kg,峰值產能相當于每年多種植488萬棵樹。
除技術與材料的創新,小米汽車克服傳統大壓鑄弊端,采用三段式可維修設計:「一體壓鑄后地板 + 中高速潰縮區 + 低速潰縮區」。中低速碰撞中,無需更換大壓鑄件;而在高速碰撞中,這一設計能滿足90km/h的后碰標準,超過了全球的最高標準。
小米SU7為速度和性能而生
小米超級電機:刷新行業性能天花板 帶來極致駕控體驗
小米SU7 生而速度,搭載了小米聯合研發的HyperEngine V6/V6s超級電機,轉速達21000rpm,超越全球最強量產電機,具備行業頂級的超強性能表現。采用雙向全油冷散熱、S型立體油路設計、階梯式錯位設計等多項創新技術,以媲美燃油時代大V8、大V6動力總成的性能刷新行業天花板。
其中,轉速高達27200rpm的HyperEngine V8s超級電機,功率密度達到10.14kW/kg,超過了Tesla當前最先進水平的60%以上。小米為這款電機申請了155項專利,其中已授權60項。憑借底層技術創新,HyperEngine V8s超級電機不僅擁有令人矚目的425kW高功率輸出、635N·m的峰值扭矩,還在強度、散熱和做功效率上達到了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和國創中心雙認證的“國際領先水平”。
為匹配遠超行業標準的27200rpm轉速,HyperEngine V8s超級電機采用業界首發960MPa最高強度特種硅鋼片,強度達到行業主流產品兩倍有余。為了實現這一突破,小米與首鋼建立了技術聯合實驗室,在一年半的時間里進行了108個批次的試驗,共同解決了硅鋼強度、磁性能和生產等多方面的問題。
散熱設計層面,HyperEngine V8s采用雙向全油冷散熱和S型立體油路設計。定子部分通過雙循環立體油路,散熱面積增大了100%,實現了最高20度的降溫;轉子部分則利用專利S型油路,散熱面積增加了50%,達到了最高30度的降溫效果。此外,定子硅鋼疊片還采用了“階梯式”錯位設計,使有效散熱面積再增加7%。
轉速高達27200rpm的HyperEngine V8s超級電機
與此同時,HyperEngine V8s材料創新與工藝革新雙管齊下,實現了98.11%的電機效率。其定轉子硅鋼片的差異化厚度設計,將0.2mm的定子超薄硅鋼片與0.35mm的轉子超高強度硅鋼片相結合,強度與效率齊頭并進。高性能釹鐵硼永磁體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的54槽6極設計專利封鎖,采用了8層Hairpin扁線繞組,槽滿率高達77%。
小米自研的HyperEngine V6/V6s超級電機,則以21000rpm的轉速位居行業第一梯隊,實力超越全球最強量產電機(Tesla Model S Plaid 20000rpm )。其中,HyperEngine V6超級電機的最大功率為299PS,最大扭矩為400N·m,而HyperEngine V6s超級電機的最大功率則達到了374PS,最大扭矩為500N·m。
為實現這一高轉速目標,小米創造性地采用了AI仿真技術優化轉子應力。歷時8個月、20萬次電磁和結構耦合AI仿真迭代以及多輪樣品試制,終于獲得最優解。與此同時,小米在追求效率極致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將定轉子氣隙極限縮減至1.3mm,進一步提升了電機的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還擁有間隔式斷磁橋+套筒方案的專利。同時小米公布,已經成功預研下一代超級電機,通過碳纖維「激光固化纏繞工藝」,在實驗室中轉子已經成功實現 35000轉 最高轉速。充足的專利技術儲備,展示了小米在電機技術領域的創新實力和深厚積淀,也為其未來產品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零百加速快至2.78秒!0-200km/h加速僅10.67秒!
小米SU7 Max版采用雙電機全輪驅動,峰值扭矩達838N·m,足以匹敵4.0L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跑車性能,總功率高達495kW,最高車速可達265km/h,0-200km/h加速僅10.67秒,零百加速快至2.78秒(減去起步時間),一腳踏入超跑俱樂部陣營。
不僅如此,小米SU7還具有十足的駕控樂趣,可自定義包括加速特性、轉向手感輕重、前后驅動分配比例等十項調節,配備Boost模式,持續20秒的超額扭矩輸出,支持彈射起步,澎湃動力瞬間即達,開啟屬于速度與激情的極致性能享受。
小米SU7采用前雙叉臂后五連桿獨立懸架,搭載小米疾風智能底盤,配備CDC阻尼可變減振器,博世ESP10.0車身穩定系統,博世DPB制動控制器,布雷博四活塞固定卡鉗等眾多超強配置,轉彎半徑5.7米,百零制動距離33.3米,擁有超一流的綜合操控性能表現。
打造全球最優秀的電池系統 高續航高安全 容量最高可達150度
小米自研全球首個倒置電芯的CTB一體化電池,不僅聚焦于純粹的續航里程,電池容量最高可達150度,理論CLTC續航里程高達1200km+,還通過一系列創新設計、128項電池領域專利(其中65項已獲授權)全面提升電池的集成效率、安全和散熱性能,為用戶打造世界一流電池系統。
小米堅實的底層核心研發技術為小米SU7提供了高續航高安全的品質保障。針對行業、用戶高度關注的電池安全與續航表現,小米的CTB一體化電池技術集成效率高達77.8%,首創電芯倒置設計,擁有頂尖的散熱、隔熱設計以及全球最嚴苛的電池安全檢測與14層硬核物理防護,還有小米車云協同安全預警系統等技術加持,鑄就全方位無死角的安全體系,同時兼具優異的續航表現。
創新電芯、泄壓閥朝下設計
小米汽車CTB一體化電池采用地板上蓋二合一、電芯倒置、多功能彈性夾層以及極簡線束等設計,使得集成效率達77.8%,整體提升24.4%,并釋放了17mm的高度。其中,車身地板和電池包上蓋合二為一,不僅釋放了10mm的高度,還將集成效率提升了9.1%。首發電芯倒置技術則實現了多模塊共享底部空間,進一步釋放7mm的高度,集成效率提升5.8%。與此同時,小米還引入了多功能彈性夾層,這一設計既是液冷板也是結構件,將隔熱板、水冷板和橫縱梁三合一,從而提升了6.5%的集成效率。此外,通過減少91%的線束,集成效率又提升了3%。
為確保續航里程穩定性,小米采用行業一流標準安全設計。泄壓閥朝下的設計可在極端情況下快速向下釋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證乘員艙安全。而14層硬核物理防護,包含3層頂部支撐、3層側面防護和8層底部防護,讓安全如影隨形。
實現行業4倍平均水平的冷卻效果
行業頂級的散熱、隔熱設計也是小米電池技術的一大亮點。雙大面強冷卻方案,確保電芯兩大面都有散熱板,冷卻面積達到了7.8m²同級最大,實現行業4倍平均水平的冷卻效果。電芯側面采用共計165片的氣凝膠隔熱材料,可抵抗1000°C高溫,讓電池的隔熱性能再上新高。
電池管理方面,小米汽車搭載了ASIL-D最高功能安全等級的全棧自研電池管理系統,具備3重獨立熱失控冗余監控和報警策略,以及“全天候”精確預警功能。電池云安全技術的應用,能夠實時采集數據并通過專網加密云端進行分析和預警,在必要時實現4ms內主動斷電。經過全球最嚴苛的電池安全檢測,包括1050+項安全測試驗證和96倍國際耐久測試時長,每一塊小米電池都擁有行業領先的可靠性。
目前最高續航800km(CLTC工況下)
小米SU7有兩個續航版本,CLTC工況續航里程分別為668km與800km,MAX版采用800V超級快充,充電5分鐘續航即達220km,真正做到性能與效能的最優化。
在重要的主被動安全方面,小米SU7 配備了鎧甲籠式鋼鋁混合車身,車體高強度鋼和鋁合金占比高達90.1%,整車扭轉剛度達51000N· m/deg,全面滿足中歐雙五星安全標準,同時搭載 16 項主動安全配置及嚴苛的隱私安全保護,打造出遠超行業水平的高安全高性能高品質純電出行體驗。不僅于此,小米自主設計的9100t一體化大壓鑄設備集群及其全球首創、自主研發的泰坦合金,以及72合1一體化壓鑄后地板、三段式后地板防撞設計,令小米SU7在輕量化、結構強度、維修成本等方面均有顯著的品質提升。
打通智能終端的全域全鏈路 構建“人車家生態”全場景
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2024年躋身行業第一梯隊
作為小米進軍汽車領域的首款力作,小米SU7成為小米“科技大廠 生態造車”的最佳生態科技載體。此次發布會上亮相的小米SU7,采用全棧自研智能技術以及自研感知技術,自研自適應變焦BEV技術,道路大模型,超分辨率占用網絡技術,在可見精度、感知精度、控制精度等方面實現全面躍升,“看得見、看得準、看得懂”,讓高速、城市智駕更精準更安全,解決了城市NOA現存的過路口難等問題,打造出全國都適用的城市領航技術,令智能領航體驗更為安全、便捷。
自研自適應變焦BEV技術
自動駕駛技術已成為智能移動領域的突破重點。在這場技術攻堅戰中,自適應變焦BEV技術、道路大模型以及超分辨率占用網絡技術,構成了小米智能駕駛的三項關鍵技術。其中,自適應變焦BEV技術為行業首創,它能像人眼一樣變焦,能夠根據不同場景自適應調用不同的感知算法。其感知網格最小可達0.05m,最大可至0.2m,識別范圍從5cm延伸至250m,泊車場景更加精準,城區場景看得更寬,高速場景看得更遠。
與此同時,小米行業首發的道路大模型正在顛覆傳統智能駕駛對路況識別的認知。該模型不僅能識別實時路況,智能調節行駛軌跡,還能在復雜的十字路口工況下,不依賴高清地圖也能順利導航。通過學習復雜路口工況和老司機駕駛習慣,它能制定更合理的行駛軌跡,并針對突發狀態進行動態繞行。
而在障礙物識別方面,小米超分辨率占用網絡技術實現了異形障礙物識別種類的無限制。相較于傳統占用網絡依靠自然語言模型將障礙物描述成方塊的方式,小米創新的超分辨率矢量算法可將所有可視物體模擬成連續曲面的立體物,從而將識別精度提升至0.1m,達到行業水平的2倍,特斯拉的3倍。此外,小米自研的一鍵降噪功能更是完全消除了雨雪天氣對識別的影響,大大降低了誤識別的概率。
兩顆英偉達Orin高算力芯片
在硬件方面,該系統配備了頂級的配置,包括兩顆英偉達Orin高算力芯片,綜合算力高達508TOPS。感知硬件則包含1顆激光雷達、11顆高清攝像頭、3顆毫米波雷達和12顆超聲波雷達(Max版車型)。
在部分場景下,該系統的底層算法能力甚至領先行業兩代。其中,自研的全球首個可量產的端到端「感知決策大模型」在機械庫位等應用場景中展現了驚人的實力。傳統感知在停車時誤差大于10cm,無法停進與車同寬、左右僅剩5cm的車位,而小米的「感知決策大模型」通過感知和決策算法的二合一設計,可實時觀察并動態調整泊入超高難度車位。
小米全棧自研的智能駕駛技術不僅將助力小米在2024年躋身行業第一梯隊,更將在全場景下展現更聰明、更安全的輔助駕駛能力。從關鍵技術的創新到硬件系統的升級,再到部分場景下的領先應用,這一切都預示著智能駕駛的美好未來已觸手可及。
“以人為中心”的智能座艙:打造先進的移動智能空間
基于“以人為中心”的座艙交互架構以及小米澎湃OS操作系統的加持,小米SU7實現從硬件到軟件的全面共享生態,進化成為移動智能空間。
驍龍8295座艙芯片
這個智能座艙采用“以人為中心”的交互架構,該座艙搭載16.1英寸3K分辨率中控生態屏,56英寸HUD,車規級7.1英寸翻轉式儀表屏,采用2塊原生車機系統的小米Pad后排拓展屏,匹配驍龍8295座艙芯片,AI算力30TOPS。五屏聯動,帶來極致流暢的人車交互體驗。
與此同時,車機啟動速度達到了驚人的1.49秒,小米更是行業首發座艙系統流式OTA升級技術,實現了邊下載邊升級。此外,智能座艙還擁有超級強大的生態應用拓展能力,包括Pad APP共享、手機APP共享以及生態硬件共享。比如,手機應用可以直接投射到車機桌面上使用,手機視頻會議可以共享車外攝像頭,車內閱讀燈可以調用手機的光線傳感器等。
允許桌面應用隨意拖拽
遵循小米澎湃OS的視覺統一設計語言,小米對字體、圖標和動效進行了精心設計。多任務柔性框架允許桌面應用隨意拖拽、改變大小,并自動適配各種設備。行業首發的五座五音區交互功能支持多設備穩定協同喚醒,幾乎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過「小愛同學」語音控制完成,核心功能均支持離線使用。
車機擁有如手機、平板一般的交互體驗
圍繞應用生態,硬件生態與小米CarIoT生態,小米SU7實現“人車家全生態”閉環,車機系統深度適配主流車載應用,手機應用pin到車內,可瞬間化身車機原生應用;具備超前的生態應用拓展能力,支持1000多種米家設備無感上車,5000多款應用逐步適配共享;全面向三方開放,統一標準化接口,全面支持無線Carplay車載,適配iPad配件及應用。小米SU7車機擁有如手機、平板一般的交互體驗,開機快、升級快,手機觀看的視頻可直接車機全屏續播,讓車載智能隨心意自由流轉。隨著小米SU7到來,小米將打通居家、辦公、出行等全場景,讓全球用戶感受移動智能空間的顛覆性用車體驗。
“人車家全生態”完整閉環,小米迎來重大跨越
今年10月底,小米14系列成功發布,首月電商購買用戶滿意率超過99%,并帶動小米在11月份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躍居國產第一,并在4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場穩居前三,小米的高端化進展取得巨大勝利。同時,小米還宣布了集團戰略全面升級,從“手機×AIoT”,升級到“人車家全生態”,車成為小米集團戰略最重要一環。
經過三年學習、成長和積累,小米終于迎來重大的跨越時刻。雷軍在本次發布上宣布,隨著小米汽車的加入,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正式完整閉環。
“人車家全生態”,是一個全面打通人、車、家場景,實現硬件設備無縫連接,實時協同,帶動產業鏈合作伙伴,共創以人為中心,主動服務于人的超級智能生態。
首先,它實現了人、設備、智能服務之間相互協作、共同進化。生態為人提供智能服務,人又把智能帶給生態,讓生態變得更聰明。小米澎湃OS 憑借HyperConnect 跨端互聯框架,打通了包括小米汽車在內的200多個品類,高效連接全球超6億設備,覆蓋了用戶95%以上的生活場景,讓智能可以細致入微地服務每一個人。同時,在AI賦能加持下,人的操作習慣又會讓“人車家全生態”變得更聰明。Xiaomi HyperMind作為智能思考中樞,可以感知和學習人的日常習慣,提供自動化建議,小米澎湃OS也將逐漸成為更懂用戶的智能中樞。
其次,“人車家全生態”還實現了產品、技術、產業之間的相互賦能,持續開放。小米堅持“深耕底層技術,長期持續投入”,在過去的13年里布局了12個技術領域,99個細分賽道,以“軟硬深度融合,AI全面賦能”為原則,形成“融合技術棧”,不斷賦能產品研發和制造。與此同時,小米還協同產業伙伴,從行業開發者、供應鏈到智能制造,全鏈路布局“產業生態”,致力于匯聚全產業勢能,讓小米澎湃OS成為更開放的操作系統,也讓“人車家全生態”成為包容更多可能性的開放生態。
雷軍表示,小米汽車是小米的重大跨越,是從手機、AIoT到汽車的跨越,是長期投入、深耕底層核心技術的跨越,是小米現代工業智能制造能力成年禮式的跨越,更是“人車家全生態”完整閉環的關鍵跨越。“小米汽車,就是小米集團新的開始!我相信,終有一天,全球每條路上都有小米汽車馳騁的身影!”
結 語:
縱觀世界汽車發展史,每一次技術領域的跨越式突破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堅定的技術長期主義理念。在小米看來,汽車工業雖然非常復雜,但只要真干、真強、真先進,從底層核心技術開始投入,就能開拓移動智能空間的無限可能。
正是基于這種長期主義思維,小米毅然決然地召集了3400名工程師,埋頭苦干超過1000天,投入上百億資金,終于為“人車家全生態”愿景帶來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也正因如此,從小米超級電機Xiaomi HyperEngine到小米智能座艙Xiaomi Smart Cabin,每一個核心技術都不斷突破傳統智能純電汽車的行業上限,讓無縫連接鏈接全球超六億設備,囊括包括小米汽車在內的200多個品類,助力“以人為中心 主動服務于人”的超級智能生態成為現實。
未來,以小米 SU7首款車型為代表的先進“移動智能空間”愿景勢必將呈現出更多的可能性,覆蓋用戶95%以上的生活場景,讓智能可以細致入微地服務每一個人。